|
從中華文明統一性看中華民族的凝聚力“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,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、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,決定了國土不可分、國家不可亂、民族不可散、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,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,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! 在近日召開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,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了中華文明的統一性。 統一的中國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載體,維系各族命運,團結每個個體,凝聚萬眾一心的偉力。 ■ 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植根于悠久的歷史傳統 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珍藏著漢藏蒙滿四種文字的大藏經雕版。 2023年6月1日,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中央總館蘭臺洞庫1號庫,實地察看版本保存收藏情況。這些用上等梨木、紅樺木制成的雕版,歷經數百年風雨變遷,依然散發著獨有的魅力。 總書記走進庫架深處,仔細觀摩珍貴文物,感受著古老文明傳承至今的氣息和底蘊:“這些雕版、典籍,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、精神、文化,更蘊含著生生不息的力量! 在漫長的歷史積淀中,中華文明長期形成了多元一體、團結集中的統一性。 這種統一性,建立在強大的文化認同之上。 2019年,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赤峰博物館觀看古典民族史詩《格薩(斯)爾》說唱展示時強調:“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,中華民族是多民族不斷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。” “邦畿千里,維民所止。”遼闊的中華大地上,各族先民胼手胝足、披荊斬棘,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錦繡河山,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。 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,從“洛陽家家學胡樂”到“萬里羌人盡漢歌”,從新疆出土的“五星出東方利中國”漢代織錦護臂到陜西出土的唐代“三彩載樂駱駝俑”……歷史充分證明,兼容并蓄的中華文明,鑄就了追求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。 這種統一性,蘊藏在自古以來的實踐傳承之中。 六合同風、四海一家。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,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,形成了關于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豐富思想。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:“秦國‘書同文,車同軌,量同衡,行同倫’,開啟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歷程。此后,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,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,都以中華文化的正統自居! 歷朝歷代的中國人始終秉持著國土不可分、國家不可亂、民族不可散、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,矢志不渝地追求統一、趨于統一、實現統一,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,屢仆而屢興、愈挫而愈勇。 這種統一性,熔鑄成血脈里的家國情懷。 家國情懷,是貫穿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條重要脈絡。 “天下之本在國,國之本在家,家之本在身!痹谥袊说木褡V系里,國家與家庭、社會與個人,是密不可分的整體。 那是為了救亡圖存,無數仁人志士前仆后繼,“我死國生,從容去”的壯懷激烈;那是為了研制“兩彈一星”,一大批科技工作者以身許國、深藏功與名的赤子之心;那是自愿守邊陲的藏族牧民“家是玉麥,國是中國”的樸素情感;那是以身作界碑的戰士們“清澈的愛,只為中國”的無悔誓言…… 茍利社稷,生死以之。熔鑄在中華民族精神血脈里的家國情懷,將個人、集體、國家的前途命運緊緊相連,讓我們無論面對何種艱難險阻,都能夠團結凝聚、百折不撓、奮勇向前。 ■ 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鑄就共同理想信念 2018年6月12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期間,登船來到劉公島,登上東泓炮臺遺址,并參觀甲午戰爭史實展。 甲午之敗后危難當頭,中華兒女萬眾一心、抗爭求索,共同書寫了抵御外來侵略的英雄史詩。 總書記語重心長:“我一直想來這里看一看,受受教育。要警鐘長鳴,銘記歷史教訓,13億多中國人要發憤圖強,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好更強大! 這是歷史的教誨,也是文明的指引:統一的信念,維護統一的國家;國家的統一,熔鑄信念的統一。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,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、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。 燦爛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,各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。農耕文明的勤勞質樸、崇禮親仁,草原文明的熱烈奔放、勇猛剛健,海洋文明的海納百川、敢拼會贏……各民族文化共同熔鑄中華民族的特質和稟賦。 因為融為一體,所以顛撲不破。從脫貧攻堅戰中“不獲全勝決不收兵”的堅定決心,到改革大潮中“敢于啃硬骨頭,敢于涉險灘”的非凡魄力;從抗疫斗爭中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的深厚情懷,到維護國家尊嚴和核心利益時“敢于斗爭、善于斗爭”的頑強意志……面對涉灘之險、爬坡之艱、闖關之難,文明的堅韌賦予中華民族共克時艱的堅強。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,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。 2022年7月3日,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,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參觀。900多件從北京故宮博物院精選的藏品跨越千里來港展出,參觀的市民絡繹不絕。 正是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懷、見證下,故宮博物院與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簽署了《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協議》,為香港融入祖國發展獻上一份文化厚禮。 “14億中國人民凝聚力這么強,就是因為我們擁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、中華精神,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!绷暯娇倳浀脑捳Z意味深長。 一樣的血,一樣的夢。國土的統一、國家的穩定、民族的團結、文明的賡續,早已成為每位中華兒女的堅固信仰,共筑華夏兒女心手相依、團結奮斗的根基。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,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。 2022年,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新疆考察調研。當總書記對師生、對村民、對社區居民們講起“我們要像石榴籽一樣”,話音未落,現場千百個聲音不約而同地響亮回答:“緊緊抱在一起! 因為有著堅強統一的祖國,我們才能深入推動區域協作,讓“山海情”雋永綿延,千千萬萬貧困家庭得以“挪窮窩”“換窮業”“拔窮根”;因為有著堅強統一的祖國,我們才能在大災大疫前堅持全國一盤棋,展現“一方有難、八方支援”的強大優勢…… 縱覽中華上下五千年,凡是國富民強的盛世,無不出現在“大一統”的昌明時代;而民不聊生的歲月,往往伴隨著政權衰落、分裂割據的歷史背景。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:“‘統一’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。能夠統一,全國人民便享福;不能統一,便要受害。” ■ 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昭示我們凝心聚力,在新的起點上創造新的更大輝煌 “明天的中國,力量源于團結! 2022年的最后一天,習近平總書記通過電視和互聯網,發表了二〇二三年新年賀詞。人們發現,總書記書架上新擺放的照片里,加入了過去一年他同新疆各族群眾、同香港同胞、同陜西老鄉們在一起時的多個溫暖瞬間。 “14億多中國人心往一處想、勁往一處使,同舟共濟、眾志成城,就沒有干不成的事、邁不過的坎。”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擲地有聲。 不斷凝聚共識,是中華民族一路闖關奪隘走到今天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前進道路上,突出的統一性依然是我們凝心聚力、發展文化、復興文明的強大底氣。 從統一性,感受文化發展繁榮的要義── 2023年6月閉幕的第十九屆中國(深圳)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,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精品集中亮相。宜興紫砂、龍泉青瓷、杭繡、東陽木雕、發繡、揚州漆器……豐富多彩的展品風格各異,共同組成中華文化和諧共生的圖景。 文化的民族特性體現了一個民族的辨識度。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,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我國的一個顯著特征。多元意味著豐富的文化形式,一體則展現為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、智慧、氣度、神韻。 中國繁榮發展的文化,正是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文化,是鮮明體現中國特色、中國風格、中國氣派的文化。它積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,代表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。 從統一性,領悟萬眾一心的磅礴力量── 2023年春節期間,北京故宮博物院一票難求。人們走進午門正殿,在開年大展“國子文脈──歷代進士文化藝術聯展”中探尋砥礪奮進的家國情懷。 筆墨紙硯、詩書畫卷……一件件飽含經世濟國之情的展品,講述著中華文化中“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的理想抱負,歌頌著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”的精神脊梁。 正是這股精神牢固凝聚著國人,支撐我們以分不開、打不亂、志不散的狀態,跨過歷史的溝壑深谷。 從北京冬奧會、冬殘奧會上冰雪健兒馳騁賽場取得驕人成績,到億萬農民辛勤勞作實現糧食生產“十九連豐”;從各地基層干部扎根鄉土投身鄉村振興火熱實踐,到無數醫務人員不畏艱辛奮力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……我們深刻感悟到“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,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”。 從統一性,深刻認識新的文化使命──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,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。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,習近平總書記發出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”的時代強音。 今天,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、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。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,需要我們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,統一思想、統一意志、統一行動,更廣泛地凝心聚力,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,在文化建設和文明發展上創造新的更大輝煌。 團結就是力量,奮斗開創未來。 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根,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魂,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。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,我們勠力同心、和衷共濟,共同守護中華民族“根、魂、夢”,一定能夠更好地擔負起繼續推動文化繁榮、建設文化強國、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。 新華社北京6月14日電 |